这里是您的公司名称
沈阳交响乐团
乐团动态
  • 下载中心
  • 排演曲目
  • 交响乐知识
新闻中心 首页 > 乐团动态 > 新闻中心

维也纳音乐奏响辽沈大地——记沈阳交响乐团“德奥作品音乐会”

时间:2017-9-14 14:30:42

更多

这是一场难得一见的、由本土乐团演出的、纯正的古典交响乐作品音乐会,它使得辽沈大地被覆盖上浓郁的艺术气息,像国内一线城市,乃至欧洲和美国的无数城市一样,不出家门,走进音乐厅就可以听到来自1819世纪维也纳古典风格的音乐。沈阳交响乐团演出了莫扎特著名的《“林茨”交响曲》和贝多芬的《第七交响曲》,由美籍指挥家陈启宽(Marlon)为我们解读纯正的维也纳古典音乐。随着最后一个和弦余音散尽,随着全场爆发的掌声和喝彩声,这场音乐会当即成为轰动一时的热议话题,完美的声音在音乐会结束之后的几天里,始终在笔者脑海里不时地浮现。这场音乐会带来的冲击力,不仅仅是将近两个小时的审美享受,更是发人深省的一次文化现象,让人们意识到,美好的音乐会究竟可以带来多少精神的洗礼。

从曲目选择上,这场音乐会呈现出明确的“高端”品格,选择了德奥古典时期最伟大的两位音乐家的作品——莫扎特《第36交响曲》;贝多芬《第七交响曲》。最严谨的结构下流淌出的最自由、最欢乐的音符。没有主题,不需要特定背景,也不包含一些多余的气氛烘托,这里,是完全能够将音乐停靠在离心灵最近的地方,“既平易近人又超凡脱俗”是笔者对音乐会的最直接感受。

灯光转暗,演奏员陆续上台就座。灯光渐亮,首席带领乐队调音过后,指挥陈启宽走上舞台。掌声渐息,指挥抬手,乐队奏响第一串旋律——《费加罗婚礼》序曲的第一个乐句。也许是由于刚开场,声音听上去不太放得开,乐队以此来适应环境以及演奏员之间的“磨合”,同时为后面荡气回肠的交响曲拉开序幕。如果说这首序曲是指挥和乐手们的“小试牛刀”,那么,序曲过后的《林茨交响曲》是为观众们充分展示了莫扎特欢乐、纯真的音乐风格。引子是一个六拍子的慢板段落,以一个和弦音开始。要奏好这样的开头,对声音的把控,以及演奏员的专注度来说,都是极高地要求,没有一定功底的乐队很难驾驭。莫扎特的作品通篇都存在这样的特点,弦乐的音质,管乐中木管的呼吸、铜管的力度控制,统统必须“讲究”,必须“精雕细刻”每一个音符。要完成这种精雕细刻的难度,是取决于乐队排练时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指挥的排练方法。过程中,指挥要向乐手传达对作品的理解,再对乐手提出演奏技术上的要求,还要激发乐手们内心深处的激情,这三个层面逐层深入、升华。一般来说,指挥能完成前两个层面就可以称得上称职了,能够做到第三个层面的指挥并不多见,Marlon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指挥。在带领乐队训练时,他有独到的方法,既能唤起演奏员的专注度,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部的热情。正是这种默契、高效地排练,收获了音乐会上美好的音乐。

如果只演奏音符,莫扎特的音乐并不难,但这样会显得乏味、毫无新意,这样的莫扎特就失去了风格。所以,难于演奏之处在于,他的灵动性,他的音乐总是充满着生命力。如何能把音乐演奏得精彩,对很多国内的乐团来说,难度不小,对指挥与乐队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。美国的媒体曾评价Marlon是“低调的实力派”,他曾为莫扎特的作品灌过唱片并在欧洲发行,莫扎特的音乐正是Marlon才华尽显的作品。回到音乐会现场,慢板的引子对于演奏方法上,要求更为严谨。很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人会觉得慢乐章要比快乐章容易,实际上恰恰相反。快速的段落由于节奏和音符走向相对丰富多变,会掩盖一些发音以及艺术处理上的不足。然而,慢速的部分听的就不仅仅是音符了,这里,更讲究音乐的内涵,而且由于速度慢,就像放大镜一般,把所有的细节都加以放大,更加要求演奏员极高的专注力,才能将瑕疵降到最低。并且,乐手与乐手之间,乐手与指挥之间的交流也要再上升一个高度,音乐才能演奏得精彩。Marlon在与同行说到与沈阳交响乐团的排练时说,“起初我担心排练时间安排在下午是否效率不高,但是,他们的注意力是我见过最好的,排练效率很高,我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。”     

莫扎特带来的最和谐的冲击还在耳畔未散之时,下半场更加激动人心的贝多芬《第七交响曲》又即将奏响。贝多芬《第七》虽不像他的另外两部交响曲(《第三“英雄”》和《第五“命运”》)交响曲那样出名,却也称得上是贝多芬交响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。在风格上相对轻松、冷静一些, 19世纪、20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学者一致公认,“这部作品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狂欢精神”。

 从第一个和弦音奏响的一刻,我们即刻感受到贝多芬音乐独特的“情绪”逼近,指挥和乐手们牢牢地抓住了贝多芬音乐中最重要的特点。贝多芬音乐最宝贵之处就是音乐中的一股力量,在他严谨的结构与和声中,传达出了奔向阳光和自由的旋律。《第七交响曲》第一乐章的引子是一个慢板,首先双簧管吹出二分音符的动机,弦乐十六分音符上行音阶与木管的旋律交替进行。就声音结构的设计而论,这是一个要求乐队的音色十分讲究的部分,要实现节奏的精确、音响的清晰,特别要在刚一开始时即刻呈现,完成起来有一定难度。这里,今晚的音乐会上,我们看到了指挥与乐队的默契十足。一直到引子结尾,出现木管与弦乐交替的两个音型,预示着贯穿整个乐章的符点节奏即将出现,贝多芬运用这个节奏型为音乐注入了生命力。之后的第二乐章一反常规,用小快板代替了通常的行板,赋予了乐章进行曲式的风格特征,我们听到了贝多芬最迷人的律动。在音乐这个纯粹时间性的艺术中,在这样的段落,我们看到了指挥极大地功力展示,乐手跟随指挥有条不紊地将这个乐章一气呵成。第三乐章是一个穿插了慢板的谐谑曲,贝多芬采用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结构,这个三声中部象征着这部交响曲的平静的中心,为乐曲增添了几分庄严与凝重,音乐更有内涵和分量。紧接着是“富有活力的快板”,同样,突出的节奏是贝多芬最显著和高明的地方。木管与低音弦乐演奏的切分节奏尤其引人注目,像一个齿轮一样,咬住所有动机进行不断发展,散布在更为宽阔的主题音乐里。主部主题进入的时刻,仿佛阳光突射,洒进人们的心中。乐章结尾贝多芬写了三个F,演奏家们用全身的力气奏出全曲的终止和弦之后,全场爆发出疯狂的喝彩与暴风雨般的掌声。

回味这场音乐会,我们听到了高水准的声音,莫扎特的灵动与和谐,贝多芬的内涵与激情,不论是音色还是风格的把握,都可称得上是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,这样的音乐声里,仿佛将观众带进了18世纪维也纳的宫廷、巷尾的教堂、城郊的剧院。如果音乐会逐渐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,我们的城市也可以跟维也纳一样,人民的生活被音乐笼罩。

或许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奉上这场精彩演出的沈阳交响乐团了,在国内众多交响乐团里,它显得很特别,他是一位企业家独自创办的一家民营乐团。在成立之初,民营乐团并不被看好,认为这不过是企业家头脑发热、一掷千金的产物,不太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。然而,成立四年的沈阳交响乐团以他们的行动和实力向世人证明,他们不但发展运营得很好,而且职业化的市场运营方式还很值得国有院团借鉴。今晚音乐会上所发出的声音就是最好的证明,这声音已经具有国内一流乐团的水准。市场化运营方式是他们成功的关键,培养出了一代高素质的演奏员,同时,还培养了大批交响乐观众和爱好者。秉承着“艺术惠民”的办团理念,策划音乐季来培养市场的同时,做服务大众的惠民演出活动,来传播音乐文化。沈阳交响乐团为辽沈人民带来了富足的精神文化食量,它的发展壮大不仅是一个团体或是几场演出,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,它的前无古人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。

主题贯穿起来,第二段圆号奏出一段深思、宁静的旋律,再用不同的音色和乐队织体对这段主题进行变奏,英国管与圆号的相互呼应犹如一幅大自然的风景画般和谐、安静。不同色彩的乐器solo演奏是乐曲的一大特色,圆号加小号、小提琴、长笛、单簧管、竖琴均有华彩乐段(第四段“场景与吉普赛之歌”),以此来增加色彩的表达。结尾段落再次出现阿尔伯拉达主题,不断渐快、渐强,在极其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。

以这样富有特色的乐曲构成了一场音乐会,必定会相当精彩,乐曲色彩丰富、情绪变化多样,而特别之处在于,这几首乐曲在当时都曾经风靡全球。经过了岁月的更替,当时的流行已经转变为现在的经典,优秀的佳作无论在何时何处上演,总是会极大地满足人们的心灵。欣赏这场音乐会,既是在品味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,又同时享受了美好的听觉体验,仿佛完成了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王碧琳  报道

返回
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

Copyright 2013-2014 www.syjxyt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辽ICP备2023003013号-1   在线QQ: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